菊花脑这种带着独特清香的野菜,在江南人的餐桌上已经飘香了数百年。它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,当时南京城外的农户发现这种野生菊科植物嫩叶鲜美,便开始在菜园边角专门种植。清代《随园食单》中袁枚就曾提到"金陵人善治菊羹",指的就是用菊花脑做的汤羹。到了民国时期,南京城内几乎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会种上一丛菊花脑,它那顽强的生命力让主妇们随时可以掐一把嫩叶下锅,因此也得了个"穷人家的救命菜"的绰号。
关于菊花脑的趣闻轶事在南京坊间流传甚广。最有趣的是民国时期的一个传说:有位富商得了怪病,食欲全无,家里的厨子换了好几茬都不见效。后来一位老仆用菊花脑嫩叶煮了碗清汤,富商竟然胃口大开,从此这道"菊花脑醒胃汤"就在富商家成了定例。还有一则趣事说,上世纪六十年代物资紧张时期,有对新人结婚,宾客送的贺礼竟然都是一把把新鲜的菊花脑,这在当时可算是最实在的礼物了。著名作家叶兆言在《南京野菜》中还写过,他小时候每到春天,邻居们就会互相赠送自家种的菊花脑,这种朴实的邻里情谊让野菜也多了几分温情。
菊花脑的吃法随着时代发展也在不断创新。除了传统的蛋花汤,现在南京一些老字号餐馆还开发出了菊花脑拌香干、菊花脑猪肉馅饺子等新吃法。在溧水区,有人尝试将菊花脑嫩叶晒干制茶,泡出来的茶汤清澈透亮,带着淡淡的菊香。更有意思的是,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,菊花脑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和维生素,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,这让传统的野菜摇身一变成了"保健菜"。每年清明前后,南京的菜市场里总能看到成捆的菊花脑,主妇们精挑细选时要看叶片是否鲜嫩,闻起来有没有清香,这份挑剔足见南京人对这种野菜的钟爱。
如今,虽然生活条件改善了,但南京人吃菊花脑的传统依然延续着。不少老南京人搬家时总要带上几株菊花脑的根,在新家的阳台上继续种植。这种朴实的野菜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食材意义,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、维系乡土记忆的纽带。每年春天,当第一茬菊花脑嫩芽冒出时,总能让南京人想起那句老话:"三天不吃菊花脑,做人都没味道。"这份执着,或许正是对传统最温暖的坚守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