芦蒿(Artemisia selengensis),又名柳蒿、藜蒿、水蒿,是菊科蒿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。它凭借脆嫩的口感和独特的清香,成为长江流域(尤其江苏、湖北、江西等地)春季餐桌上的“野菜明星”,甚至被南京人誉为“金陵第一野蔬”。
芦蒿,这种带着水乡灵气的春日野菜,总是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早春的河滩湿地。它的茎秆修长挺拔,嫩时泛着淡淡的紫红色,轻轻一掐就能渗出清香的汁液。在南京人的菜市场里,三四月份的芦蒿总是被扎成整齐的小把,翠绿的茎叶上还沾着晨露,老饕们一眼就能认出最嫩的一捆。
采芦蒿要赶早,老南京人都知道"正月芦,二月蒿"的讲究。刚抽芽的芦蒿最是鲜嫩,过了时节茎秆就会变得粗硬,只能当柴火烧了。湖北洪湖一带的渔民喜欢在清晨撑着小船去湖滩采摘,带着泥腥气的芦蒿捆在船头,中午就能变成饭桌上那盘令人垂涎的藜蒿炒腊肉。腊肉的咸香裹着芦蒿的清气,筷子一碰就能听见脆嫩的声响。
江南人家更爱清炒。芦蒿洗净切成寸段,配上五香豆腐干,铁锅烧得冒烟时倒下食材,"刺啦"一声里腾起的白烟都带着春天的味道。主妇们翻炒的动作要快,撒盐的手要轻,这样才能留住那抹脆生生的口感。讲究的食客连刀都不让用,非得用手掐断芦蒿才觉得够地道,说是金属刀具会坏了本味。
这种带着淡淡药香的野菜,在古时候就被写进了诗里。苏轼看着蒌蒿满地,想着河豚欲上;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记着它的药性。如今在南京八卦洲,成片的芦蒿田取代了野生滩涂,但老食客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也许是对时令的敬畏,又或者是对自然的感念,让这一把青翠的芦蒿,成了连接古今的春日信笺。
吃芦蒿要趁鲜。买回家的芦蒿得赶紧料理,放久了就会打蔫。最地道的吃法往往最简单:一勺菜籽油,两瓣蒜片,三下五除二就能炒出一盘春意。懂行的店家会把芦蒿按老嫩分档,最金贵的嫩尖能卖出肉价钱。不过寻常百姓家倒不必这么讲究,只要火候得当,普通的芦蒿杆也能炒出令人难忘的鲜灵劲儿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