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麻菜这种野菜,在中国大地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,却有着说不尽的故事。它的名字多得让人眼花缭乱,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叫法。在东北,人们叫它"取麻菜",这个称呼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,据说是因为采摘时要用手掐取嫩叶而得名。河北、山东一带叫它"苦麻菜",直白地道出了它苦涩的味道。还有些文雅的名字,比如"天香菜",听起来颇有诗意,仿佛这苦味是上天赐予的独特风味。更古老的称呼要数"苣荬菜",这个名号可以追溯到《诗经》时代,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就开始食用这种野菜了。
翻开历史典籍,曲麻菜的身影时隐时现。明代朱橚编写的《救荒本草》里就详细记载了它的食用方法,告诉人们在饥荒年月如何靠它活命。这本书里说,要把曲麻菜的嫩苗和叶子用开水焯熟,再用清水浸泡去除苦味,最后拌上油盐就可以吃了。在更艰难的抗战时期,这种生命力顽强的野菜成了红军战士的重要补给。陕北的老人们至今还记得,当年战士们就是靠着这些苦味的野菜补充维生素,坚持走完了长征路。
文人墨客对曲麻菜也有特别的感情。汪曾祺先生在《故乡的野菜》里专门提到过它,说它"苦得清冽",还打趣说北方人吃野菜是"忆苦思甜"。这话看似调侃,实则透着对朴素生活的怀念。有趣的是,以画白菜萝卜闻名的齐白石却很少画苦菜。民间传说这是因为齐白石小时候家里穷,经常吃苦菜充饥,后来成名了反而不愿再画,还开玩笑说怕把苦味画出来会吓跑那些来买画的达官贵人。
关于曲麻菜,民间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俗语和故事。华北地区有句农谚说:"三月曲麻四月蒿,五月当柴烧。"这是在提醒人们采摘要趁早,过了时节就老了不能吃了。还有一则关于慈禧太后的野史传闻,说晚年的慈禧为了养生,让御厨把苦苣菜和蜂蜜拌在一起,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"苦尽甘来羹"。可实际上宫人们怕太后嫌苦,偷偷加了很多糖,这道菜最后变得甜滋滋的,成了名副其实的"形式主义养生"。
如今在城市里,曲麻菜成了稀罕物,偶尔在农家乐或者高档餐厅才能见到。有些年轻人为了减肥,还把它戏称为"减肥神器",开玩笑说:"一口苦到忘记饿,两口苦到想出家。"这虽然是个玩笑,却也道出了曲麻菜那种独特的、让人难忘的苦味。从古至今,这种不起眼的野菜不仅滋养了无数人的身体,更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中一个特别的符号,承载着人们对艰苦岁月的记忆,对朴素生活的感悟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