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葫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美洲大陆,早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,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原住民就开始种植它的野生祖先。最初,人们可能更重视它的种子而非果肉,因为种子富含油脂和蛋白质,是重要的食物来源。随着农业的发展,人们逐渐选育出果肉更厚、口感更好的品种。16世纪大航海时代,西班牙人将西葫芦带回欧洲,起初它被当作奇花异草种植在皇家植物园,后来才慢慢成为日常蔬菜。有趣的是,意大利人最早发掘了它的食用价值,而法国人则进一步改良了品种,使其口感更细腻。
关于西葫芦的趣闻不少。比如在北美的一些传统节日里,人们会用巨型西葫芦比赛,看谁种得最大最重,获胜者能赢得丰厚奖金。2014年,美国一位农民种出了长达2.5米的西葫芦,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。西葫芦的花朵在某些文化中被视为美味,意大利南部人会把雄花裹上面糊油炸,做成香脆可口的街头小吃。而在墨西哥,西葫芦花还被用来制作传统汤品,味道鲜美独特。更特别的是,在荷兰黄金时代的静物画中,西葫芦常作为丰收的象征出现在艺术作品里。
在地中海美食中,西葫芦是普罗旺斯炖菜的灵魂所在,与茄子、番茄慢炖出迷人的法式风情;意大利人则将它层层叠放,与奶酪共创千层派的醇厚美味。中东地区赋予西葫芦更浓郁的风情:黎巴嫩的酿西葫芦塞满羊肉松子,土耳其的煎饼外酥里嫩,都令人回味无穷。在亚洲,日本的酥脆天妇罗、印度的香浓咖喱,都让西葫芦展现出不同的个性。美洲大陆上,墨西哥人钟爱用西葫芦花制作玉米饼,美国南部则用它熬制清爽的夏日浓汤。
在中国各地,西葫芦的吃法可谓千变万化,既保留了传统风味,又融合了地方特色。北方人最爱的糊塌子,将西葫芦擦丝与面粉、鸡蛋调成面糊,摊成金黄的软饼,蘸着蒜泥醋汁食用,河北一带还会加入虾皮提鲜;西北地区则把西葫芦丁与羊肉末、孜然拌成馅,做成新疆烤包子,西葫芦的水润完美中和了羊肉的油腻。江南人喜欢将西葫芦腌渍成酸甜爽口的凉菜,有时还会加入话梅汁增添风味。在川渝地区,干锅西葫芦与五花肉、豆瓣酱同炒,麻辣鲜香中保持着脆嫩口感;广东的虾酱啫啫煲则让西葫芦吸足虾酱的咸鲜,上桌时还在滋滋作响。更有创意的吃法是将西葫芦做成客家煎堆,外脆里糯的皮包裹着花生芝麻馅,成为茶餐厅的新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