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兰头,这个带着田野气息的名字,在民间还有许多有趣的别名。江浙一带的人喜欢叫它“红梗菜”,因为它的茎常常泛着紫红色;有些地方则称它为“田边菊”或“路边菊”,因为它的小花形似微缩版的野菊花,星星点点地开在田埂边;还有些地区干脆叫它“鸡儿肠”,形容它细长的叶子像鸡的肠子。这些别名都透着浓浓的乡土味,记录着人们与这种野菜的亲密接触。
关于马兰头的历史,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就有记载,称它“马兰,湖泽卑湿处甚多,二月生苗,赤茎白根,长叶有刻齿状”,并提到其药用价值。而在江南地区,马兰头作为春季野菜被食用的历史更是悠久。旧时穷苦人家常靠它度过春荒,如今却成了高档餐厅的时令美味,这种“野菜翻身”的故事,正是中国饮食文化变迁的有趣缩影。
马兰头还藏着不少民间趣闻。在江南农村,老一辈人常说“马兰头,拦路生”,形容它生命力顽强,田边、路边甚至砖缝里都能冒出来。有些地方流传着“三月三,马兰头赛牡丹”的俗语,说的是农历三月的马兰头最为鲜嫩,比牡丹还金贵。最有趣的是关于它名字由来的传说——一说是因为它喜欢长在马匹踩过的路边,故称“马拦头”,后来谐音成了“马兰头”;另一说则是古时战马受伤,士兵用这种野菜捣碎敷伤口,发现能止血,于是取名“马兰”,取“马伤口愈合”之意。这些传说真假难辨,却为这株小小的野菜添了几分江湖气。
文人墨客也对马兰头情有独钟。汪曾祺在《故乡的食物》里专门写过它,形容凉拌马兰头“清香爽口,是春天的味道”;当代诗人车前子更有趣,他在《江南野菜谱》中写道:"马兰头拌香干时,整个春天都在筷尖上跳舞",把江南人品尝春鲜的喜悦写得活色生香。
最有意境的要数民间流传的采野菜竹枝词:"三月田头野菜新,马兰荠菜竞相春。阿婆笑指溪边路,昨日采完今又生。"这些诗词谣谚里的马兰头,总是与春风、田野、童趣联系在一起,成为中国人集体记忆里最鲜活的春天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