雪里蕻,又称雪里红或雪菜。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蔬菜,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已经绵延千年。早在南宋时期,林洪在《山家清供》中就记载了这种被称为"雪蕻"的越冬蔬菜,明代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更将其归入"芥"类,记载其"利九窍、明耳目"的药用价值。最神奇的是它越冷长得越好的特性,江南地区秋冬经霜后的雪里蕻,叶子格外厚实鲜美,这或许正是它得名的由来——在雪地里依然顽强生长的蔬菜。
清代是雪里蕻发展的鼎盛时期,《吴县志》详细记载了苏州地区"冬月播种,经霜愈佳"的栽培方法。江南盐商将腌制技艺传播各地,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风味。在浙江绍兴,雪里蕻与梅干菜齐名,是制作"霉苋菜梗"的重要原料;在湖南,人们将其与辣椒同腌,成就了独具特色的"酸辣雪菜"。
民国时期,雪里蕻更成为重要的战备物资,淞沪会战期间,上海市民靠腌制的雪里蕻度过艰难岁月,张爱玲在《谈吃》中就曾感叹:"战时最想念的就是一碗雪菜肉丝面"。当时上海弄堂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几坛腌雪菜,成为特殊年代里最珍贵的食物储备。
说到吃法,最经典的莫过于雪菜肉丝面和雪菜黄鱼。在宁波,雪菜搭配新鲜的大黄鱼,成就了享誉江南的"雪菜大汤黄鱼";在杭州,雪菜与笋片同炒,便是著名的"雪菜炒二冬"。在当代,浙江宁波的"邱隘咸齑"(雪里蕻腌制品)被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,2016年江苏如皋的雪里蕻种植系统更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。
如今,雪里蕻的种植已从江南扩展到全国各地。在山东、河北等地,农民利用现代大棚技术,实现了雪里蕻的四季种植。科研人员还培育出了多个新品种,如抗寒性更强的"寒秀"、叶片更肥厚的"厚叶青"等,让这一传统蔬菜焕发新的生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