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单元: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
第1课
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代表(旧石器时代----使用打制石器)
元谋人 | 北京人 | 山顶洞人 | |
距今时间 | 距今约170万年 | 距今约70万—20万年 | 距今约3万年 |
进化程度 | 类似猿 | 保留猿的部分特征 | 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|
上肢与现代人相似,能直立行走 | |||
工具制造 | 能制作工具 | 打制石器 | 打制石器 |
掌握磨光、钻孔技术 | |||
火的使用 | 知道使用火 | 学会使用天然火,保存火种 | 学会人工取火 |
其他 | 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| ||
生产生活 | 使用打制石器为主,靠采集、狩猎为生,过群居生活 |
第2课
原始农耕生活(新石器时代------ 使用磨制石器)
河姆渡聚落 | 半坡聚落 | |
区域 | 长江流域(今浙江余姚) | 黄河流域(今陕西西安) |
时间 | 距今约7000年 | 距今约6000年 |
自然环境 | 气候温暖湿润,水网密布 | 气候比较干燥少雨,冬冷夏热,河流少 |
生活 | 住干栏式房屋; | 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; |
制作陶器(黑陶)、玉器和乐器骨哨;运用雕刻技术,懂得使用天然漆 | 制作陶器(彩陶)、装饰品、乐器陶埙;会纺织、制衣 | |
生产 | 使用磨制石器;饲养家畜 | |
种植水稻 | 种植粟 | |
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为主,依靠人工种植的粮食和饲养家畜为生,过定居生活 | ||
聚落呈现不同特征的原因: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。 |
第3课
远古的传说(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)
炎帝(神农氏) | 教民开垦耕种,制作生产工具,种植五谷和蔬菜; | 黄帝—炎帝(阪泉之战) |
制作陶器,发明纺织,会煮盐,教人们交换物品; | 炎黄联盟—蚩尤部落 | |
制作乐器琴瑟,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| (涿鹿之战) | |
黄帝(轩辕氏) | 建造宫室,制作衣裳,挖掘水井,制作船只,会炼铜,发明弓箭。 |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。 |
仓颉——创造文字;伶伦——制作音律; | ||
隶首——发明算盘;嫘祖——缫丝,纺织。 | ||
尧舜禹 | 禅让制 | 大禹治水 |
第4课
夏商周的更替
夏、商、西周灭亡共同原因:夏桀、商纣、周幽王都是暴君,统治腐朽残暴,激起人民反抗。启示:得民心者得天下,失民心者失天下。要善待人民,实行仁政。
第二单元:夏商周时期: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
第5课
青铜器与甲骨文
1.青铜器特点:种类丰富,数量众多,制作工艺高超(泥范铸造法)
青铜器代表:司母戊鼎;四羊方尊
2.甲骨文意义:
①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、体系较完整的文字,对汉字的形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;
②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。
第6课
$$经济发展(根本原因: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) > \begin{cases} 王室衰微:分封制逐步瓦解,王室统治力大减 \\ 诸侯争霸 \end{cases}$$
$$诸侯争霸 > \begin{cases} 旗号:"尊王攘夷" \\ 春秋首霸:齐桓公 \\ 争霸战役: 城濮之战(晋文公) \\ 积极影响:有利于局部地区统一,促进了民族交融,促进社会变革;\\ 消极影响:造成社会动荡,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。 \end{cases}$$
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: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,并为开发山林、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。
第7课
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——大变革
战国七雄:齐、楚、秦、燕、赵、魏、韩(三家分晋)
战争特点:规模大、参战兵力多,交战区域广,持续时间长,属于兼并战争。
著名战役:桂陵之战、马陵之战、长平之战
战国时期重要水利工程:都江堰(秦国李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)
生产工具的革新:
原始社会初期:打制石器--原始社会中期:磨制石器—原始社会后期:铜器---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:青铜器制作工艺达到鼎盛—春> 秋后期:出现铁农器、牛耕---战国时期:铁农器、牛耕的推广使用
商鞅变法(公元前356年秦国) | ||
背景 |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,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,新兴的地主阶 | |
级的势力增强。 | ||
目的 | 富国强兵,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| |
措施 | 政治 | ①确立县制;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;③改革户籍;④严明法度 |
经济 | ①废除井田制; | |
②鼓励耕织,生产粮食、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; | ||
③统一度量衡 | ||
军事 | 奖励军功,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和土地 | |
影响 | ①使秦国国力大增,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; | |
②为秦国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| ||
成功原因 | ①商鞅法令严明,令出必行。②得到秦孝公支持。③变法顺应历史潮流。 |
第8课
百家争鸣
百家争鸣 | ||
背景: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,新旧制度交替,诸侯争霸使得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动荡大变革时期,使得学术思想活跃。 | ||
学派 | 思想家 | 主张(或贡献) |
儒家 | 1. 核心思想是"仁",提出"仁者爱人" | |
孔子(创始人) | 2. 主张"以德治国";反对苛政,实行德政。 | |
3. ①创办私学,主张"有教无类";②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; | ||
③整理古代重要文献资料 | ||
语录:《论语》 | ||
孟子 | 1.主张实行"仁政"; | |
2.提出"民贵君轻",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| ||
3.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(春秋无义战) | ||
4、提出"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"的道德准则 | ||
荀子 | 主张实行"礼治",明确尊卑等级,以维持社会秩序 | |
道家 | 老子(创始人) | 1.顺应自然; |
2.事物都有其对立面,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;(朴素辩证法) | ||
3.政治上主张"无为而治" | ||
著作:《老子》(又名《道德经》) | ||
庄子 |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,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 | |
墨家 | 墨子(创始人) | 1.主张"兼爱"(互爱互利)、"非攻"(反对攻伐兼并); |
2.提出选贤任能;提倡节俭 | ||
法家 | 韩非子(法家集大成者) | 反对空谈仁义,强调以法治国。 |
树立君主权威,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| ||
兵家 | 孙武《孙子兵法》、孙膑、吴起 | |
影响 |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,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,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,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。 |
第三单元秦汉时期: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
第9课
秦统一中国
意义:秦的统一,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,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。
措施 | 主要内容 |
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| ①皇帝制度,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,总览军政大权 |
②中央设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,分别掌管行政、军事和监察 | |
③地方上建立郡县制(影响: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各地权力,有利于制度推向全国;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) | |
巩固统一措施 | ①统一文字(小篆);②统一货币(圆形方孔半两钱);③统一度量衡;④统一车轨;⑤开凿灵渠;⑥北击匈奴,修筑长城 |
第10课
秦末农民大起义
1.秦的暴政:
①赋税沉重,徭役和兵役繁重;②法律严苛,刑罚残酷;③焚书坑儒,禁锢思想;④秦二世更加残暴
起义 | ||
陈胜、吴广大泽乡起义(失败) | 直接原因:戍边遇雨误期 |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|
根本原因:秦朝的残暴统治 | ||
项羽、刘邦起义(成功) | 项羽:巨鹿之战(破釜沉舟),将秦军主力歼灭 | |
刘邦:率军直抵秦都咸阳。 | ||
公元前207年,秦朝灭亡 |
2.楚汉之争: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(四面楚歌垓下之战)
第11课
西汉建立和“文景之治”
$$西汉建立 > \begin{cases} 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,巩固新的王朝,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。 \end{cases}$$
$$休养生息政策 > \begin{cases} 原因:\begin{cases}(主观原因)秦亡教训;\\(客观原因)汉初经济萧条\end{cases} \\ 措施:“兵皆罢归家”;释奴为民;鼓励农业生产;轻徭薄赋 \\ 影响: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,社会局势稳定。 \end{cases}$$
治世----“文景之治”:措施:以农为本;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;以德化民;勤俭治国
实现政治清明,经济发展,人民生活安定。
第12课
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
方面 | 内容 | 作用 |
政治 | 实施"推恩令" | 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,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。 |
刺史制度(监察地方) | ||
思想 | "罢黜百家,尊崇儒术" |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,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,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,为历代王朝所推崇,影响深远。 |
在长安兴办太学; | ||
培养儒士进入政权机构; | ||
经济 | 中央收回铸币权(铸造五铢钱) | 国家财政状况改善,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实施奠定基础。 |
盐铁官营专卖 | ||
统一调配物资,平抑物价 | ||
军事 | 派卫青、霍去病北击匈奴 | 漠北战役后,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。 |
汉武帝从政治、思想、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,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。 |
第13课
东汉的兴衰
光武中兴 | 措施: | 社会比较安定,经济恢复发展,史称"光武中兴" |
(光武帝刘秀) | ①释放奴婢、减轻农民负担、减轻刑罚 | |
②合并郡县、裁减官员、加强监管 | ||
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| ||
外戚宦官专权 | 东汉中期以后,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| 动摇东汉统治,导致东汉走向衰亡 |
黄巾起义 | 时间:184年领导者:张角 |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,使其一蹶不振 |
第14课
沟通中外文明的“丝绸之路”
1.张骞出使西域:促进汉朝与西域往来,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。(汉武帝派遣)
2.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意义: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,促进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。
长安—河西走廊—西域(新疆)—中亚、西亚—欧洲的大秦
3.对西域的管理:公元前60年,设置西域都护府——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。
东汉明帝时,派兵出击匈奴,并派班超出使西域。
第15课
两汉的科技和文化
人物 | 贡献 | 作用(意义) |
蔡伦(东汉) | 改进造纸术 | 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,促进了文化的传播,推动世界文明进步。 |
张仲景(东汉) | 著有《伤寒杂病论》,被称为“医圣” | |
华佗(东汉) | 发明“麻沸散”;创编“五禽戏” | |
司马迁(西汉) | 《史记》 | 记录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,《史记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。 |
两汉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:
①国家统一,社会经济发展;
②人民对前代成就的继承和创新;
③各民族的往来推动发展;
④丝绸之路开通,中外交往的增多
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: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【时代特征】
第16课
三国鼎立
东汉末年的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:
著名战役 | 时间 | 交战双方 | 结果 | 影响 |
官渡之战 | 200年 | 曹操、袁绍 | 曹操胜 | 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|
赤壁之战 | 208年 | 曹操、孙刘联兵 | 曹操败 |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|
三国鼎立局面:
政权 | 建立时间 | 建立者 | 都城 | 治理开发 |
魏 | 220年 | 曹丕 | 洛阳 | 重视农业、兴修水力(翻车) |
蜀 | 221年 | 刘备 | 成都 | 发展经济、改善民族关系,开发西南地区 |
吴 | 229年 | 孙权 | 建业 | 造船业、海外贸易发展(派卫温船队到夷洲) |
第17课
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內迁
八王之乱的影响:
①社会动荡,西晋衰落
②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
两次人口迁徙:
A;东汉、魏、晋时期,北方游牧民族迁往中原【五胡内迁】---促进北方民族大交融
B:西晋末年以来,中原汉族迁往南方【北民南迁】---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
前秦统一黄河流域:
苻坚任用汉人王猛,实行改革:
1、整顿吏治、厉行法治、加强集权
2、招抚流民、减赋禁奢
3、兴办学校、提倡儒学
第18课
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
$$东晋的兴亡 > \begin{cases} 建立:317年司马睿建业 \\ 政治特点:依靠南北大贵族(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) \end{cases}$$
$$南朝的政治 > \begin{cases} 王朝:宋、齐、梁、陈【定都:建康】 \\ 政治表现:前期(宋):社会安定后期(梁):侯景之乱 \end{cases}$$
$$江南经济的开发 > \begin{cases} 原因:\begin{cases} 1、北方人口南迁,带来劳动力、先进生产工具、生产技术 \\ 2、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\\ 3、南方战乱少、较安定 \\ 4、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;民众努力 \end{cases}\\ 影响:江南地区得到大规模开发,经济迅速发展,为日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\end{cases}$$
第19课
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
著名战役 | 时间 | 交战双方 | 结果 | 影响 |
淝水之战 | 383年 | 前秦、东晋 | 东晋以少胜多 | 前秦土崩瓦解,北方混乱 |
东晋相对稳定,经济发展 |
成语典故:投鞭断流、草木皆兵、风声鹤唳、东山再起
$$北魏孝文帝改革 > \begin{cases} 背景:439年北魏统一北方,结束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。用鲜卑习俗治理北方困难重重 \\ 措施:\begin{cases} (1)迁都洛阳 \\ (2)推行汉化措施:\begin{cases} ①改用汉语\\②改穿汉服\\③改用汉姓\\④与汉人贵族联姻 \end{cases} \end{cases} \\ 影响:促进民族交融,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\end{cases}$$
$$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> \begin{cases} 表现:\begin{cases} 生产生活习俗:胡人牛耕、用汉姓;\\汉人用胡食、胡服、胡床方凳、乐器歌舞 \\ 政治制度:少数民族政权实施君主专制制度 \\ 民族心理:“胡”“汉”观念逐渐淡薄 \end{cases} \\ 影响:\begin{cases} 1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。 \\ 2、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。 \end{cases} \end{cases}$$
第20课
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
领域 | 人物 | 成就 | ||
科技 | 农学 | 贾思勰 | 《齐民要术》 | 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书 |
数学 | 祖冲之 |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| 历法《大明历》 | |
设计指南车、水碓磨、千里船 | ||||
地理 | 郦道元 | 《水注经》 | ||
文化 | 书法 | 王羲之 | 《兰亭集序》 | "书圣""天下第一行书" |
绘画 | 顾恺之 | 《女史箴图》《洛神赋图》 | ||
雕塑 | 云冈石窟、龙门石窟 |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 |